戰(zhàn)爭中用來毒害人畜、毀滅生態(tài)的有毒物質叫軍用毒劑,裝有軍用毒劑的炮彈、炸彈、火箭彈、導彈、地雷、布〔噴)灑器等,統稱為化學武器
。
一、化學武器的種類及其毒害作用
通常,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把化學武器分為六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窒息性毒劑
。
1.神經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為有機磷酸酯類衍生物,分為G類和V類神經毒。G類神經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棱曼,V類神經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維?怂梗VX)。它們的化學結構見表1,主要理化特性見表2。
表1 神經性毒劑主要代表物的化學結構
毒劑名稱 |
化學名 |
化學結構 |
塔崩(Tabum) |
二甲胺基氫膦酸乙酯 |
|
沙林(Sarin) |
甲氟膦酸異丙酯 |
|
棱曼(Soman) |
甲氟膦酸特己酯 |
|
維?怂(VX) |
S-(2-二異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
|
表2 神經性毒劑的主要理化特性
名稱 |
塔崩 |
沙林 |
棱曼 |
VX |
常溫狀態(tài) |
無色水樣液體,工業(yè)品呈紅棕色 |
無色水樣液體 |
無色水樣液體 |
無色油狀液體 |
氣味 |
微果香味 |
無或微果香味 |
微果香味,工業(yè)品有樟腦味 |
無或有硫醇味 |
溶解度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可與水及多種有機溶劑互溶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水解作用 |
緩慢生成HCN和無毒殘留物,加堿和煮沸加快水解 |
慢,生成HF和無毒殘留物,加堿和煮沸加快水解 |
很慢, 生成HF和無毒殘留物,加堿和煮沸加快水解 |
很難, 加堿煮沸加快水解 |
戰(zhàn)爭使用狀態(tài) |
蒸氣態(tài)或氣溶膠態(tài) |
蒸氣態(tài)或氣液滴態(tài) |
蒸氣態(tài)或氣液滴態(tài) |
液滴態(tài)或氣溶膠態(tài) |
神經性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眼睛、皮膚等進入人體,并迅速與膽堿酶結合使其喪失活性,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出現瞳孔縮小、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等癥狀,重者可迅速致死。
2.糜爛性毒劑
糜爛性毒劑的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斯氣。其化學結構及主要理化特征見表3。
表3
糜爛性毒劑主要代表物的化學結構及主要理化特征
名稱 |
芥子氣 |
氮芥 |
路易斯氣 |
化學名 |
2,2¢-二氯乙硫醚 |
三氯三乙胺 |
氯乙烯氯胂 |
結構 |
|
|
ClCH=CHAsCl2 |
常溫狀態(tài) |
無色油狀液體,工業(yè)品呈棕褐色 |
無色油狀液體,工業(yè)品呈淺褐色 |
無色油狀液體,工業(yè)品呈深褐色 |
氣味 |
大蒜氣味 |
微魚腥味 |
天竺葵味 |
溶解性 |
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戰(zhàn)爭使用狀態(tài) |
液滴態(tài)或霧狀 |
液滴態(tài)或霧狀 |
液滴態(tài)或霧狀 |
糜爛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侵入人體,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壞死性炎癥、皮膚糜爛、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這類毒劑滲透力強,中毒后需長期治療才能痊愈。抗日戰(zhàn)爭期間,侵華日軍先后在我國13個省78個地區(qū)使用化學毒劑2000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氣。
3.失能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是一類暫時使人的思維和運動機能發(fā)生障礙從而喪失戰(zhàn)斗力的化學毒劑。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國研制的畢茲(BZ)。
畢茲(二苯基羥乙酸-3-奎寧環(huán)酯),其化學式結構為:
該毒劑為無嗅、白色或淡黃色結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戰(zhàn)爭使用狀態(tài)為煙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癥狀有:瞳孔散大、頭痛幻覺、思維減慢、反應呆癡等。
4.刺激性毒劑是一類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劑。按毒性作用分為催淚性和噴嚏性毒劑兩類。催淚性毒劑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噴嚏性毒劑主要有亞當氏氣。
表4 刺激性毒劑代表物的化學結構和主要物理特性
名稱 |
西埃斯(CS) |
CN |
亞當氏氣 |
化學名 |
鄰-氯代苯亞甲基丙二腈 |
苯氯乙酮 |
吩砒嗪化氯 |
化學結構 |
|
|
|
常態(tài) |
白色晶體 |
無色晶體 |
金黃色晶體 |
氣味 |
無味 |
荷花香味 |
無味 |
溶解度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
難溶于水,難溶于有機溶劑 |
戰(zhàn)爭使用狀態(tài) |
煙狀 |
煙狀 |
煙狀 |
刺激性毒劑作用迅速強烈。中毒后,出現眼痛流淚、咳嗽噴嚏等癥狀。但通常無致死的危險。
5.全身中毒性毒劑
全身中毒性毒劑是一類破壞人體組織細胞氧化功能,引起組織急性缺氧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氫氰酸、氯化氫等。
氫氰酸(HCN)是氰化氫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與水及有機物混溶,戰(zhàn)爭使用狀態(tài)為蒸氣狀,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中毒,其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抽風、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等,重者可迅速死亡。二戰(zhàn)期間,德國法西斯曾用氫氰酸一類毒劑殘害了集中營里250萬戰(zhàn)俘和平民。
氯化氫(HCl)的毒性與氫氰酸類似。
6.窒息性毒劑
窒息性毒劑是指損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氣的而造成窒息的一類毒劑。其代表物有光氣、氯氣、雙光氣等。
光氣(COCl2)常溫下為無色氣體,有爛干草或爛蘋果味。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中毒癥狀分為4期:(1)刺激反應期(2)潛伏期(3)再發(fā)期(4)恢復期。在高濃度光氣中,中毒者在幾分鐘內由于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二、新型化學武器—二元化學武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化學武器也越來越現代比。其中二無化學武器的研制成功,是近年來軍用毒劑使用原理和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突破[3]
。它的基本原理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無毒或微毒的化學物質分別填裝在用保護膜隔開的彈體內,發(fā)射后,隔膜受撞擊破裂,兩種物質混合發(fā)生化學反應,在爆炸前瞬間生成一種劇毒藥劑。
二元化學武器的出現解決了大規(guī)模生產、運輸、貯存和銷毀(化學武器)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安全問題和經濟問題。與非二元化學武器相比,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可大規(guī)模生產等特點。因此,二元化學武器大有逐漸取代現有化學武器的趨勢。
三、化學武器的防護
化學武器雖然殺傷力大,破壞力強,但由于使用時受氣候、地形、戰(zhàn)情等的影響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樣,化學武器也是可以防護的。其防護措施主要有:探測通報、破壞摧毀、防護、消毒、急救。
探測通報
采用各種現代化的探測手段,弄清敵方化學襲擊的情況,了解氣象、地形等,并及時通報。
破壞摧毀
采用各種手段,破壞敵方的化學武器和設施等。
防護
根據軍用毒劑的作用特點和中毒途徑,防護的基本原理是設法把人體與毒劑隔絕。同時保證人員能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如構筑化學工事、器材防護(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等。
防毒面具分為過濾式和隔絕式兩種,過濾式防毒面具主要由面罩、導氣管、濾毒罐等組成[4]
。濾毒罐內裝有濾煙層和活性炭。濾煙層由紙漿、棉花、毛絨、石棉等纖維物質制成,能阻擋毒煙、霧,放射性灰塵等毒劑;钚蕴拷浹趸y:
氧化鉻、氧化銅等化學物質浸漬過,不僅具有強吸附毒氣分子的作用,而且有催化作用,使毒氣分子與空氣及化合物中的氧發(fā)生化學反應·轉化為無毒物質。隔絕式防毒面具中,有一種化學生氧式防毒面具[5]
。它主要由面罩、生氧罐.呼吸
氣管等組成。使用時,人員呼出的氣體經呼氣管進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則與罐中的過氧化鉀和過氧化鈉反應,釋放出的氧氣沿吸氣管進入面罩。其反應式為:
2Na2O2+2CO2=2Na2CO3+O2
2K2O2+2CO2 = 2K2CO3+O2
消毒
主要是對神經性毒劑和糜爛性毒劑染毒的人、水、糧食、環(huán)境等進行消毒處理。
急救
針對不同類型毒劑的中毒者及中毒情況,采用相應的急救藥品和器材進行現場救護,并及時送醫(yī)院治療。
四、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化學武器的使用給人類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災難。因此,從它首次被使用以來就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被視為一種暴行。為制止這種罪惡行徑,在英、法、德等國19世紀中期研制出化學武器后不久,在1874年召開的布魯塞爾會議上就提出了禁止化學武器的倡儀。1899年在海牙召開的和平會議上通過的《海牙海陸戰(zhàn)法規(guī)慣例公約》中又明確規(guī)定:禁止使用毒物和有毒武器[6]
。1925年在日內瓦又簽訂了《關于禁用毒氣或類似毒品及細菌方法作戰(zhàn)協定書》。它是有關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最重要、最權威的國際公約。中國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日內瓦協定書》,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對其重新進行審查,于1952年宣布:予以承認,并在各國對于該協定書互相遵守的原則下,予以嚴格執(zhí)行[7]
。1989年1月7日在巴黎召開了舉世矚目的禁止化學武器國際會議。會議通過的《最后宣言》確認了《日內瓦協定書》的有效性,并呼吁早日簽訂一項關于禁止發(fā)展、生產、儲存及使用一切化學武器并銷毀此類武器的國際公約[8]
。以錢其琛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參加了會議,并在大會上發(fā)言,支持盡快締結一項全面禁止化學武器的國際公約,并為此提出四項具體建議。在談到“中國對禁止化學武器的原則立場時,錢其琛外長說,中國既不擁有也不生產化學武器。中國是《日內瓦協定書》的締約國,一貫反對使用化學武器,反對任何形式的化學武器擴散。同時也反對任何國家在化學武器問題上制造借口威脅別國的安全。 |